零跑汽车成立于2015年12月24日,今年已经走到第七个年头。这一年的重要性对于零跑不言而喻——年交付量过10万,在造车新势力二梯队中拔得头筹,成功赴港上市。

在前几天的七周年,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也在公开信中感慨,零跑在2022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七年之痒往往也意味着危险期。回望过去这一年,虽然成功IPO,但过程实际是曲折的。尤其是看着陆续倒下的拜腾、赛麟、汉腾、云度……还有已经徘徊在边缘的恒大、宝能等,如果说零跑没有过慌乱,那一定是假话。
当朱江明不再是“门外汉”
来看朱江明的履历,199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在2015年创立零跑汽车之前,朱江明是大华股份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大华股份副董事长,杭州摩托罗拉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运营总监、总经理。
所以说朱江明打造零跑,是理工男造车,也是真正的“门外汉”造车。
圈内流传的一个说法是,零跑首款量产车型S01在2017年11月亮相之后,朱江明才发现,这款“自产自研”的四座纯电动车根本不可能量产,因为缺乏必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这也导致,零跑虽然起步不晚,首款车型却只能拖到2019年7月才正式量产下线。
对于零跑的“慢”,朱江明并不十分避讳。他甚至把零跑的创业过程比喻为加入一场长跑比赛,零跑就是这场比赛里的“龟”。

缺乏生产资质,在前期拖慢了零跑的量产进度。再加上2020年,正要大展拳脚之时又遇上疫情的外部影响,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零跑在头部新势力的竞争中慢了一步。
在2020年12月的C11预售发布会现场,零跑就曾明确上市目标,计划于2021年正式启动IPO。从结果看,上市计划在当时被推后,原因大概是准备不足。
根据财报数据,2021年零跑汽车经营亏损为28.68亿元;调整后权益持有人应占年内亏损为28.46亿元;毛利率为-44.3%。截至2021年底,零跑的现金流仅为43.38亿元。以这样的业绩,可想零跑的资金压力。
考虑到持续的亏损预期,以及大浪淘沙的压力,2021年底,朱江明辞去大华股份全部职务,全身心投入零跑,以应对2022年与零跑的“七年之痒”。或许正是这样的决心,才让零跑在2022年稍稍上了岸,而朱江明自己也不再只是个“门外汉”。

第一个明显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3月,零跑的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万台,成功迈入“万辆”阵营。之后的4月,零跑发布全球首款无电池包CTC技术。6月,零跑十万台量产车正式下线,相当于一个里程碑的达成。也是在此时,朱江明认为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深耕全域自研的“内行人”。
当然,更重要的事件是9月29日,零跑汽车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继“蔚小理”之后第四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造车新势力。这对于从零开始打造的零跑来说,是一次跨越。
赴港上市,也有“不是时机”的痛
赶在交付量“黑马”哪吒,以及威马之前成为第四家成功赴港IPO的车企,零跑汽车当然有其过人之处。
从销量来看,零跑是近两年增速最快的新势力厂商之一。根据此前的招股书,其2021年合计交付约4.37万辆,较2020年同比增长443.5%。今年的年交付量更是突破10万辆大关,今年1-11月,零跑汽车累计交付102675辆新车,同比增长超185%。

毛利率方面也在逐年改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零跑汽车毛利率分别为-95.7%,-50.6%,-44.3%。2022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的毛利率进一步改善到了-26%。
然而,上市并不意味着忧虑彻底消失。零跑汽车在上市首日破发,发行价48港元/股,开盘价为41港元/股,盘中一度跌近40%。而截至12月27日,零跑汽车的股价为27.55港元/股。
对于零跑的上市破发,朱江明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现在并不是最佳的上市节点。我们不在乎当下的时间段,更关心如何快速拿到我们的市场份额,我们更注重长跑。”

从大环境来看,9月市场的确不太乐观。业内人士表示,受全球新股市场走势低迷影响,今年的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额及数量均大幅下滑,大部分港股IPO最终定价低于招股价。
而零跑之所以硬着头皮上,主要仍然是为了输血续命。但募资之路显然并不乐观,同时,资本的“冷淡”也进一步暴露了零跑身上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
今年整体的交付量虽然增长,但零跑汽车离实现收支平衡还有很大的距离。此前年报显示,2019年-2021年,零跑汽车调整后年内亏损分别为9.01亿元、11.00亿元和28.46亿元;研发投入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7.40亿元。

今年第三季度,零跑汽车收入42.88亿元,同比增加398.5%;毛利率为-8.9%,比去年同期的-44.5%有大幅改善。但净利润亏损13.4亿元,同比扩大86.11%。主要让外界诟病的是,与蔚小理单季度研发投入就达十几亿元相比,零跑汽车过去三年总计研发投入约14亿元,第三季度的研发也仅4.04亿元。
偏低的研发投入,冲击了外界对零跑不断官宣的“全域自研”的优势认知。针对外界的质疑,朱江明则认为,三年花费14亿元研发出三款汽车,这是在高效规划下的合理费用区间。
但这样解释显然还不够,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很快延伸到销售市场。赴港上市之后,零跑汽车10月共交付7026辆新车,环比下降36.4%;11月共交付8047辆,环比稍稍回涨。
“七年之痒”之后,零跑仍需上岸
按照零跑之前的预期,2022年仍将继续亏损。同其他造车新势力一样,零跑也开始不得不讲“长期主义”。
朱江明在去年已经发过豪言壮语,包括要在2022年进军海外市场;3年内,要在智能驾驶领域超越特斯拉;到2025年,实现销量80万辆。

布局海外市场,今年零跑确实做到了,T03已经开始出口以色列;产品上,包括S01、T03、C11以及今年刚刚上市的C01,零跑此前计划以每年1到3款车型的速度于2025年底前推出7款新车型,涵盖各种尺寸的轿车、SUV及MPV,所以80万辆销量目标也值得期待。但超越特斯拉,以零跑目前的研发水平,多少有些噱头感。
今年的三季度财报显示,截止至今年9月底,零跑的现金储备为117.8亿元,相比蔚小理四五百亿元的现金流差距明显,与特斯拉三季度221亿美元的公司现金及有价证券更是差距巨大。
不过,从上市融资的过程看,零跑背后的朱江明身上也有“赌徒”的影子。
之所以做不合时宜上市这样冒险的决定,从去年年底零跑六周年时,朱江明说过的一席话可以看出一些原因,“我们要看清全面繁荣下的冷酷真相:未来无限美好,但终局席位有限。绝大多数品牌将凋零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不想被淘汰,只能在赛道上不断加速。”
“理工男”朱江明显然很早就开始知道,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赛道犹如战场,不赌一把很难存活下来。

七年之痒的过程中,朱江明和零跑重新认识了自己。对于零跑而言,2022年成功完成了IPO的赛段,全域自研的规模效应逐渐放大。但随着2023年即将到来,国补正式退场,股价、销量、盈利、资金将仍然是零跑根本性的问题,之后的长跑只会变得越来越充满挑战。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11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