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经济的变化节奏越来越快,我等小民对未来好像越来越看不懂、看不清,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了,总是慢那么半拍、总是做被割韭菜,感觉前途一片茫然…..
古人云:“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静下心来认真想想这些年经济变化的脉络,似乎有所明悟了,现与大家做个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一、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可以归结为3P
3P,就是人(People)、货(Product)和场(Place)。不论是实物商品还是各种服务,都起源于对某类人群需求的发掘,通过针对性的研发创造出更适配的商品和服务,进而通过强相关渠道提供给消费者,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实现价值。
有人提出,经济模式原来是从“场货人”转变为“货场人”,现在是从“货场人”向“人货场”转变。建国初期物资匮乏、提供商品物资的渠道有限,所以有渠道最重要,有渠道才能买到商品;20世纪末,渠道越来越丰富化了,质量过硬的商品不足,货物特别是好货畅销,只要你有好货,渠道自然来找你对接;而当下,商品极其丰富,渠道也极其丰富,汇聚消费人群变得最为重要了。
这样的观点好像有些道理,强调了3P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要素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但再深入想想,其实任何时代,商人们从来都没脱离先人后货再场的思维逻辑,向和尚推销梳子的事情多属杜撰、博人一笑罢了,那样的傻子没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商人!
人(People)的需求是什么?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伪需求?这方面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给出了参考答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我们依此大致可以分析得出哪些是当下多数人的主要需求和真实需求!如普通大众低层次需求更强烈,富裕阶层更渴望被尊重和自我实现。
货(Product)能满足的是哪些人哪个层次的需求?商品该有怎样的价值和价格,什么样的slogan(标语、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该怎样打造商品的内涵和外延?
场(Place)是指把特定的货送达给特定的人的渠道,高效的场才更具有价值。比如直销比分销链路更短,近场更能满足人们的临时需要……短视频和直播等社交电商比传统电商更具有聚合特定人群的能力……

二、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始于利益终于信任
传统4P营销理论里的价格和促销我认为只属于末技、是术而非道。但不争的事实是,普通大众永远对低价、对利益是最敏感的,因为他们对多数商品缺乏了解,还没有信任可言!
但所有的商业行为只重视通过利益吸引消费者,不去建立信任未来的路一定走不远!阿里从淘宝里拉出个天猫大概也是想向建立信任发展,但似成非成之时又出来个以利益来吸客的拼多多,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不过,拼多多目前似乎也发现,光靠让利没前途,阿里又弄出来个利益吸客型的淘特,客户一下就被抢回去了好多,自己其实靠真实的业务根本没赚到钱,也开始想向建立信任发展了。
任何跑通的商业行为一定是始于利益终于信任的,用利益吸引客户,用信任吸附客户,换句话说就是前端引流、后端盈利,不能通过主营业务赚钱,只想着通过资本运作上市圈钱随着各方面的制度越来越健全是没有出路的。
当然,建立信任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论是个人IP品牌IP还是企业IP,不论是网红带货还是品牌店播,无论做什么渠道,只有做真实的自己,做到能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自己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努力为便利店提供更好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始终如一以赢得信任,实现共同发展是宜买多人的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你的阅读和关注,谢谢!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13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