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出了位于甘肃敦煌的玉门关,就是漫漫戈壁、茫茫荒漠、苍苍草甸,远远望去,无垠昏黄、了无生机。
因此,唐朝大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下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那时候的玉门关外,杨柳不生,春风不度,人烟不旺,发展不兴,由此诗可见一斑。

然而,到了清朝,随着一位大将西出雄关、收复失地、遍植杨柳,西北大地开始披上绿装、生机盎然。他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
话说,左宗棠因为平叛太平军等功绩声名鹊起,引得朝廷一部分人羡慕嫉妒恨。有人专门搜罗左宗棠“劣幕”和越权干政证据,并编造其对满人大不敬之语,奏报咸丰帝,希望借此扳倒这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受到蛊惑的皇帝果然震怒,当即批示:左某如果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左宗棠万万没想到,自己在前线殊死搏斗,而自己为之奋斗的后院兀自烧成了一片火海,而这火海要吞噬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这个无私无畏忠君报国的栋梁之才。
风闻左公遭此大难,志同道合之臣、忠肝义胆之士纷纷奔走呼号为其请命。最后,还是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奏折中的一句话救了左宗棠。“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石破天惊,令天下人侧目,不仅让咸丰帝心头一惊,而且震撼朝野,搅动人心,一时间百官群情激奋,慷慨陈词,请求皇帝法外开恩。

终于,左宗棠因为这句话保住了身家性命。后来的事实也雄辩证明,他果然对得起这句话。且不论别的,单说年过花甲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就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大书特书,占据无比光辉的一页。不仅如此,在光复汉地的同时,左宗棠还为世人留下了一棵棵记录历史、见证初心、守护幸福的“左公柳”,种下了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那是1871年,西征期间的左宗棠深感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寥无生气,士兵又多水土不服,遂亲自下令,凡有道路的地方必要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也可为路人提供阴凉。驻扎西北10多年,左宗棠在取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方面的建设也卓有成效。

那么,左宗棠到底种了多少树呢?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幕僚的一首诗也可为证。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清 杨昌竣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时至今日,左公柳已经成为西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虽然数量在减少,但是它留给西北的故事,留给人们的怀念,留给民族的精神却越来越多,永远说不完、道不尽。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15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