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什么又叫殷朝?
我们通常习惯说夏商周,但有的时候也会说殷商。《史记》里更是管介绍商朝的篇章叫《殷本纪》。
那它到底叫商还是叫殷呢?为什么一个朝代会有两个名字呢?
【中国通史】商朝篇,今天咱们来聊,殷商国号的由来。

殷和商这两个词的由来,《史记》里交代的并不清楚,只是说,殷商王朝的祖先叫契,舜帝把他封在了一个叫商的地方。
(“殷契……封于商……”——《史记》·殷本纪 司马迁(西汉))
所以我们在《史记》里只能看出为什么叫“商”,因为最开始封地的名字就叫商。但为什么叫殷司马迁并没有说,而且他还管自己写的这个篇章叫殷本纪,就有些奇怪。

唐代的司马贞在写《史记索隐》的时候给《史记》的这段内容作了补充,说之所以叫“殷”,是因为商朝的第十九代国君盘庚把国都迁到了一个叫殷的地方,之后国名就开始叫殷了。
(“(契)其后裔盘庚迁殷…遂为天下号。”——《三家注史记》·殷本纪 司马迁 著(西汉)/ 司马贞 注(唐))

所以答案是,最开始叫商,因为先祖的封地在商,后来叫殷,因为国都迁到了殷?
真是这样吗?
咱们先忘掉唐代司马和汉代司马俩人的话,再往更早的史料里找找看。

在先秦典籍里,殷、商两个词通常是混着用的。
比如在《尚书》的微子篇里,就一会儿用殷,什么“殷既错天命……殷其弗fú或乱正四方……”。
一会儿又说商,什么“商今其有灾…商其沦丧…”。
总之就是殷商这国家好不了了。

商鞅的《商君书》里同样也是殷商混用,一会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更法 商鞅(战国);就是说国家的灭亡不是因为改变了礼法。
一会又说:“周不法商,夏不法虞。”——《商君书》·开塞 商鞅(战国)
大概意思是王朝的昌盛不是因为效仿前朝。

在《诗经》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商颂的玄鸟篇就也是一会儿说殷一会儿说商。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商之先后,受命不殆……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诗经》·商颂·玄鸟)
可见在周朝人认识里,他们对于自己之前的那个朝代并没有一个太固定的叫法。

而根据很多近代学者对于甲骨文的考证发现,叫商可能更靠谱一些。
比如罗振玉在对甲骨文考证后就说,“遍搜卜辞,既不见殷字,又屡言入商。”——《殷虚书契考释》
就是说,你们都说人家后来改国号叫殷,咱翻遍甲骨文,人家都自称商,没看见过殷这个字。
王国维也说过“在甲骨文中,商人自称‘商’而不称‘殷’。”
这两位都是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甲骨四堂中的其二。里面还有一个郭沫若,他也直接否定过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对于盘庚迁都之后国号改叫殷的这个说法。

我们总结一下,殷、商的称呼比较可能的解释是,商是商朝人的自称,而殷是周朝人对商的称呼。
至于周人为什么要称商为殷,也跟地名有关,但和司马贞(《史记索隐》)的那个解释不太挨着。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一种解释是,有一个城市叫殷,甲骨文里写作“衣”。因为殷城处在商、周的交界处,位置比较重要,久而久之周人就以城代国名的称商为殷了。

咱们话说回来,其实不光是先秦,历朝历代的学者和文献几乎都是殷、商混用的。
除了宋代,他们文献一般都只写成商,这事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他爹赵弘殷的讳。

那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直接给定性成了殷呢?
这可能和汉代开始逐渐兴起的儒家思想有关。毕竟他的老师就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嘛。
先秦那些诸子百家的典籍里,基本都是殷、商混用。但孔、孟二人自己却是偏执的只称殷,从不称商。在《论语》和《孟子》中,就只是用殷这一种叫法。
但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毕竟董仲舒本人,也是殷、商混用的。
(“故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主天法商而王…”——《春秋繁露》 董仲舒(西汉))

至于商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擅长经商的说法,就太扯了。
扯淡成都堪比美洲的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一样扯。
下期,咱们就来聊聊,印第安人,到底是不是,殷地安人。
参考文献:
《商朝国号浅议》 史苏苑
《“殷”“商”名辨》 朱彦民
《殷商名称的由来》 郑慧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16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