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一个成语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花朝月夕”,在《旧唐书·罗威传》中记载:“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意思也比较简单,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如此良辰美景,和朋友宾客一起吟诵诗文岂不美哉?月夕,后来也特指中秋节,而这个花朝,指的是什么呢?二月十二,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人说:做好3件事,添福添财喜!

农历二月十二,是什么日子?
二月十二,名为“花朝节”,花朝月夕中的“花朝”,指的就是我们说的花朝节,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自人们对花神的自然崇拜,那谁是花神呢?
根据明人冯应京《月令广义·岁令一》记载:“女夷为花神,乃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民间信奉的两位花神,都很有来历。女夷她是神话中主宰春夏万物生长的女神,这个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载:“女夷鼓哥,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

花姑,据《中国民间俗神》中记载,本是一个种花的女子,因崇道奉祀魏夫人,一跃成为了花神。正如《月令广义·春义》云:“春围祀花姑”。《花木录》:“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姑”。
随着朝代的更替,花朝节的习俗也开始变多,由开始的祭花神到赏百花、挑菜、栽树等等,那这天要做的三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件事:挂红着绿
按照老传统,这一天需要挂红着绿,具体的方法,就是在庭院中把一切已开、未开的花木,挂上红布条,一般是直接系在花枝上,或者是系在木棒上插在花盆里。

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庆贺百花的诞辰,以祈求百花繁荣、人间团圆,这个习俗,始于唐代的女皇武则天,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仍然十分重视花朝节。
清代吴存楷在《挂红》一首:“惜花心事太殷勤,一色赤霞树底分,寄语封姨莫孱愁,春红不是石榴群。”事实上,即使是现在,人们还有在树上挂红,祈福的习惯,去一些寺庙中,我们都能够清楚的看到。

第二件事:踏青赏百花
《翰墨记》记载:“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从士庶游玩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天也是踏青的好时机,正值百花盛开,和朋友一起,看看野外的风景,挖挖野菜,也别有一番情趣。

这里的挑菜,其实就是采挖野菜,随着温度的上升,各种野菜破土而出,人们在这一天挖点野菜回家,然后煮上一锅春菜粥,和家人一起享用,清香可口,吃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天要谨防春燥,多食一点春菜粥较为的合适,此外,因为气候多变,人也容易感觉到困乏,出门踏青也有助于放松心情,所以到了花朝节,我们可以吃吃野菜,顺便看看野外的春意。

第三件事:吃花糕
糕代表着年年高,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好,而且吃花糕的习俗由来已久,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制作花糕的习俗。当时武则天执政,每年二月花朝节这天,就会令宫女采集百花,然后和米捣碎,一起拿来蒸成花糕。

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糕,事实上在这天吃花糕,也是人们对花神的一种敬重还有感谢,人们希望新的一年可以添福添财喜。

【食刻说】
二月十二花朝节,要懂得吃点花糕,带着家人或者是和朋友一起,去野外踏青,采摘一点野菜,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同时也不要挂红带绿,祈福纳祥,新的一年中,添福添财喜。
【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17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