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臣闻之( 听说 )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好像 )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 怎么,哪里 ) ④善哉( 好 )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都比不学习好。同时说明越是年轻,学习越是重要,收获也会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22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