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阵诗的成名作是《老张的手》。
据诗人自己回忆,1953年,安徽文联组织一批青年作者下乡,严阵丢下新婚的妻子,背上行囊,奔向淮北大平原到陈屯乡政府担任副乡长。而诗里的老张的原型名叫张会庭,是一个四、五十岁的老汉,从小讨饭给地主打长工,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耕耘了半生。他的妻子、女儿、儿子都是逃荒人丢下的孤儿。诗人跟随老张每天下地除草、割麦子,收高粱等农活。每当诗人看到老张那双“似经过千斤铁锤敲打过,经受过无数磨难却终于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那双手”,便激动不已。诗人回到省城后,连续花了15个夜晚,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老张的手》。

闻捷诗的成名作是《夜莺飞去了》。
这首诗是《吐鲁番情歌》抒情组诗中的一篇。闻捷当时在新疆新华社工作,他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新疆的美丽风情和各民族的生活气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促使他写下了抒情组诗。1955年,《人民文学》主编李季读了后欣喜若狂,马上在《人民文学》发表。闻捷也成了“优秀的抒情诗人”,在我心目中,他是中国的“夜莺诗人”。

夜莺在岩石上
公刘诗的成名作是《西盟的早晨》。
我推开窗子,
一朵云飞来一一
带着深谷层的寒气,
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在哨兵的枪刺上
凝结着昨夜的白霜,
军号以激昂的高音,
指挥着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
早安,边疆!
早安,西盟!
带枪的人都站立在岗位上
迎接美好生活中的又一个早晨……
这首诗写于1954年。在云南有一片高原,叫阿佤山。这里有个县叫西盟佤族自治县。西盟其实是个大寨子。阿佤人当时基本上处于差不多原始社会的状态,是祖国让他们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伟大的解放军三进阿佤山,战士们守卫祖国神圣的领土。《西盟的早晨》表现得就是这种场景。

白桦诗的成名作是《送别》。
这首诗的副标题是:为滇西北藏族青年朋友而作。诗人在诗后注明时间是1954年5月8日,西康瓦卡(金沙江畔)。他回忆说,1954年他穿着藏装和两个藏族青年骑着马进入藏东高原。处处都是美丽的雪山、森林、湖泊。质朴的藏族人民像初春冻土层里的小草那样,怀着对春天的热烈向往和期待。……

张永枚诗的成名作是《骑马挂枪走天下》。
诗人当时是42军124师文工队之一员。驻在广东东莞的一条小巷子里。诗人回忆说:“巷里有位小姑娘,爱穿天鹅色的衬衫,俄罗斯式的海蓝色裙子。一段时间,她每天早晨都站在门边,用泉水般明洁的目光迎接我们出门,傍晚,又用目光送我们归营。一次,她手捧一束心血般殷红的荔枝,伫立在路边等我:“解放军,请食。”……”诗人有感于军民鱼水情深,写下了:
骑马挂枪走天下,
祖国到处都是家。
……

傅仇诗的成名作是《告别林场》。
傅仇是50年代出现的优秀诗人。他的诗很独特,基本上写的是森林,讴歌森林工人,以致于荣获了“森林诗人”的光荣称号。

梁上泉诗的成名作是《阿妈的吻》。
1954年底,川藏公路全线通车,诗人在昌都慰问筑路部队。以前的藏族同胞由于缺医少药,好多藏族阿妈的孩子夭折了。有一天黄昏,诗人在昌都人民医院前看见一位藏族阿妈一回儿脸庞贴着玻璃窗,一回儿亲吻孩子,满眼泪花,久久不愿离去。这个情景让他想起另一位藏族老阿妈,9个孩子都夭折了,孤苦一人。当解放军给她看病送药时,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诗人梁上泉回想那情那景,《阿妈的吻》如泉水般流淌而出,汩汩不绝。

郭小川诗的成名作是《投入火热的斗争》。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这也是郭小川所擅长的。这首诗明显借鉴了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的特点。我上初中时,学过他的诗《甘蔗林——青纱帐》。当年要求背诵,现在基本上忘了。

雁翼诗的成名作是《在云彩上面》。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工地上战斗的战士。最初发表在《西南文艺》上,后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放两年之久。后来被译成俄文、日文等流传国外。

舒婷诗的成名作是《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好多人都知道舒婷的《致橡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实,她的成名作是《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她的诗主题鲜明,手法新颖。这首诗发表后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好多热血青年互相传抄这首诗,可见喜爱的程度。

雷抒雁诗的成名作是《小草在歌唱》。
这是一首写于1979年的悼诗,悼念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的诗。这首诗代人民立言,代表的是人民的心声。此诗一发表,雷抒雁一举成名。显然,这里的“小草”就是人民。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23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