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
作为有一个宣传科学减重的科普平台,从本期开始,我们陆续推出系列内容,再次帮大家认识肥胖的危害,了解医学减重的必要性。
很多肥胖人群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吃得不多,怎么就变胖了?不会是遗传吧?还是我有传说中的“易胖体质”?
导致肥胖的因素确实有多种,就包括上面提到的遗传、体质等因素,但如果你简单了解一下,你就会明白,并不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你的肥胖,因为这些因素导致的肥胖,在总体上,占的比例其实非常低。
肥胖因素:遗传
肥胖,和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就包括遗传这样的先天因素。
在遗传方面,许多先天性疾病,比如唐氏综合征、小胖威利症候群 、先天性瘦素缺乏等等遗传代谢疾病,其表现就是肥胖及其他许多机体功能异常。但是,这些疾病的患者数量相当少,只占不到肥胖总数的1%。

大量研究表明,肥胖确实是可以遗传的。当然,不是每个肥胖者的子女一定也发胖,但是可能性要比普通人的子女要大得多。一般来讲,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3.6%,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就上升为50%-60%
目前来看,确实有部分人群存在肥胖相关基因,一些人的肥胖看起来似乎要怪“基因”,但实际上,父母肥胖导致的子女肥胖人群,有30%~60%是由后天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这种遗传我们称之为“生活方式遗传”,这比基因对子女的影响更大。
肥胖因素:疾病
有一种肥胖叫做“继发性肥胖”,是指肥胖者同时还患有一种原发性疾病,而且肥胖就是由这原发性疾病所引起的,就是“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是因内分泌代谢异常而引起的,肥胖者大都呈特殊体态,症状较单纯性肥胖明显。

继发性肥胖症一般包括下丘脑性肥胖、垂体性肥胖、甲状腺性肥胖、肾上腺性肥胖、胰岛性肥胖等,如发生在下丘脑—垂体的感染、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或性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疾病都可导致继发性肥胖症。
一些如抑郁症、进食异常等精神疾病和药物因素导致的肥胖,也属于继发性肥胖的范畴。常见的能增加肥胖风险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类固醇激素、磺脲类药物、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等,以及某些口服避孕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

在所有肥胖者中,继发性肥胖不到1%。另外,有的时候,在原发性疾病被治好后,继发性肥胖也明显减轻。
肥胖因素:“易胖体质”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易胖体质”?
“体质”是指人体的健康水准和抵抗疾病、适应外界的能力,而所谓的“易胖体质”就是指因遗传、饮食、运动、新陈代谢等因素,导致人体较容易出现肥胖的情形。

影响人体胖瘦的激素,分成新陈代谢与储存能量两大系统,肾上腺素与甲状腺素属于主管新陈代谢的激素,也就是管“瘦”的激素。会让人“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而胰岛素是一个“储存激素”,胰岛素释放得越多,身体越容易囤积脂肪。当体内储存能量的激素高于新陈代谢的时候,人体就会偏向所谓的“易胖体质”。
当囤积脂肪的时间大于燃烧脂肪的时间时,体内的脂肪越积越多,人就变得越来越胖。

如果血液中胰岛素长期居高不下,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形成“胰岛素抵抗”。
一旦胰岛素抵抗形成了,胰腺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把血糖降下来,而更多的胰岛素会进一步降低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令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
胰岛素抵抗才是人们日渐肥胖的主要原因。
肥胖因素:不良生活习惯
上面这些都会导致肥胖的发生,但就像前面说的,在肥胖人群中,这些因素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小,据统计,我国99%以上的肥胖者都是单纯性肥胖。而这种肥胖的的根本原因是能量的摄入量超过消耗量,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熬夜等多方面。以睡眠为例,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肥胖风险上升。

除了生长激素,人体内其他激素如褪黑激素、瘦素、胃泌素等的水平也与睡眠密切相关。一项以健康成年男性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与每天睡10小时者相比,每天只睡4小时者体内瘦素分泌减少、胃泌素分泌增加,这使他们变得食欲旺盛,而且更倾向于选择高脂肪高糖食物。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体重开始增加,脂肪开始堆积,不要再怨天怨地怨父母,从自身找原因,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23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