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里有个帖子蛮火的。

有小伙伴反馈,自己的 iPhone 夜间待机时耗电异常。
连着 Wi-Fi 耗电比开着 5G 耗电还要大,即使拔掉 SIM 卡,耗电依旧是 10% 以上。

如果开了飞行模式,没有连接 Wi-Fi 基本不耗电。
原本只是个关于耗电的讨论,但有网友表示自己的 iPhone 也有同样的问题。
而且和楼主只吃 Wi-Fi 的情况不同,有网友的手机还会消耗巨额流量。

不少人通过打开设置的蜂窝网络,下拉找到系统服务,点进去发现「时间与地点」项目消耗了好几个 G。

除了网友反馈,我也看了一圈咱公司的同事,好几个小伙伴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至于我自己……木有。

回到帖子,楼主通过测试发现,iPhone 夜间每隔 2、3 分钟就访问一个看上去像是苹果官方的域名。

如果断开 Wi-Fi,手机会访问一次 cl2 后就不再访问,仿佛不敢偷流量。
随后楼主把该域名禁止访问,手机提示了「打开“发送最后的位置”」的提示。
再到 Apple ID-查找-查找我的 iPhone,关闭掉「发送最后的位置」后,就没有发现疯狂请求 cl2-cn 的情况了。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看了下我自己和出现该问题的同事的相关设置。
我虽然打开了「查找」,但并无开启「发送最后位置」。

但出现该问题的同事大多都开了这个功能。

当然也是有网友表示自己操作后依旧有偷跑流量的情况,无奈只能把整个定位功能关闭。

问题频出的苹果系统
可能有小伙伴看到这就要开骂了,苹果是不是在偷偷定位用户,获取隐私?
先别着急,咱先冷静分析一波。

根据「发送最后的位置」的功能描述,它是在 iPhone 接近没电时,发送手机位置到服务器。

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手机丢失后,手机没电用户找不回来;或者手机没电,家人也能通过「查找」找到用户位置之类的。
那按理说不会出现开头说的问题呀?

其实搜索相关词条,会发现往年也有人发出「为什么“时间与地点”消耗流量多」的帖子。

但以前大多用的都是几百 M,像这次出现消耗几个 G 的情况还是最近才有。
而且近期受到影响的人数明显多了。
So……比较大的可能,是最近推送的 iOS 15.5 出 BUG 了。

从不少小伙伴的反馈来看,自己是升级后才出现同样问题。
有博主表示,自己刷了 iOS 15.6 Beta,「时间与地点」的流量消耗只有几百 M。

当然哈,咱一直都不建议普通用户刷测试版本的系统。
苹果高级技术顾问表示已经对此事进行调查,并给出了关闭相关功能的建议。

如果你升级 iOS 15.5 后出现类似问题,可以尽可能关闭「查找」功能。

还是不行的话,估计得把与定位相关的功能彻底关了……
后续再蹲一波官方的新版本推送,看有木有类似的修复。
另外咱这边也建议到设置–蜂窝网络–电话号码–数据模式里,检查一下是不是开了「5G 时允许使用更多数据」。

如果开了就换回「标准」。
其实苹果作为一家「自诩」为软件公司的企业,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大范围的 BUG 了。
像上一次 iOS 15.4.1 推送时,描述里就写着「iOS 15.4 电池电量可能较预期消耗更快」。

相当于官方承认翻车了哈。
当然还有不少没有承认的大范围 BUG,像粉屏、拍照马赛克等等。

真的,苹果我求你走点心吧。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话说回来,不管这次是 BUG 还是偷调定位,有一点倒是能确定的。
如今用户对自己的隐私问题越来越重视。
前几天微博上就有个热搜:#发原图或暴露隐私#。

有媒体报道,在群聊里发送「原图」时,会连带着图片的拍摄设备、时间甚至是位置信息一起传过去。
这理论上是成立的。

因为使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的图片,会带有一个 Exif 参数,里面就包含着各类拍摄信息。
如果整张图完完全全传过去,Exif 参数也会被传送。

但注意吼,我说的是理论上。

我们实际测试下,拍摄时打开 GPS 相关功能,并在微信上发送原图。

如果手机接收,可以看见时间上显示的是保存图片的时间,位置信息也没有存在。

如果在电脑端接收,不管是 Windows 和 Mac,顶多能看见拍摄设备的相关参数。
拍摄时间、位置信息也没有存在。

其实微信官方早就做过相关解释,当时发送「原图」还是会无可避免地捎带定位信息发送。

但估计经过多个版本更新后,发送原图也已经把 Exif 信息过滤掉了。
如果确实担心会泄露位置,可以尽可能避免发原图。

又或者拍照之前把相机的定位权限关掉。
像苹果可以到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相机里面,把「允许访问位置信息」设置成「永不」。

安卓手机也有相应设置,这里以 vivo 为例。
打开相机,点右上角「更多」图标,再点左上角「设置」图标。

再把「地理位置」关闭。

其实现在的手机在隐私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
像调用麦克风、相机等功能时,会在手机边角处显示一个小图标。

用户就能在手机调用隐私功能时第一时间知悉。
这种「明枪」,还是很容易挡的。
难防的「暗箭」,应该是各种流氓 APP 通过剪切板,或注册信息对用户进行分析。

更恶心的,甚至会把用户信息打包出售给不法分子。

希望大伙都能提高警觉性,防住信息时代各种的「暗箭」。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5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