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分布式,在公有链上,等于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份完整账本,并且由于区块链计算余额、验证交易有效性等等都需要追溯每一笔账,因此交易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如果我知道某个人的账户,我就能知道他的所有财富和每一笔交易,没有隐私可言。
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的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然而所有的创新,都需要符合监管的要求。区块链的监管,在某种程序上是促进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更好的提供合规性保护。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的法律和制度建立上存在滞后,也可能会毁掉区块链,需要把握好尺度。
区块链技术一大特点就是不可逆、不可伪造,但前提是私钥是安全的。私钥是用户生成并保管的,没有第三方参与。私钥一旦丢失,便无法对账户的资产做任何操作。随着量子计算机等新计算技术的发展,未来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一定的破解可能性,这也是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潜在安全威胁。
区块链的交易是存在延迟性的,拿比特币举例,当前产生的交易的有效性受网络传输影响,因为要被网络上大多数节点得知这笔交易,还要等到下一个记账周期(比特币控制在10分钟左右),也就是要被大多数节点认可这笔交易。还受一个小概率事件影响,就是当网络上同时有2个或上面这些节点竞争到记账权力,那么在网络中就会产生2个或上面这些的区块链分支,这时候到底那个分支记录的数据是有效的,则要再等下一个记账周期,最终由最长的区块链分支来决定。因此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是有延迟性的。
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系统是由其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区块链存储数据时使用的是对等网络技术,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相等,因此任一节点停止工作都会不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
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参与人不需要对任何人信任,随着参与节点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反而增加。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
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生成一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的、不可篡改的、可信任的数据库,从而可以限制相关不法行为。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撤销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在区块链里没有后悔药,你对区块链的数据变动几乎无能为力,主要体现在:如果转账地址填错,会直接造成永久损失且无法撤销;如果丢失密钥也一样会造成永久损失无法挽回。而现实中如果你银行卡丢了或者密码忘记了,还能到银行营业点处理,你的钱还在。
狭义的区块链技术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数据结构,并加密、不能篡改和伪造的去中心化的共享总账,能够安全存储简单的、有先后关系的、能在系统内验证的数据。与传统技术相比,区块链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难以篡改,更加安全。区块链的数据记录方式使得修改某一数据需要变更所有的后续数据记录,难度极大。市值过千亿美金的比特币数据库在黑客攻击下能稳定运转可以证明这一点。
2.可靠性强。区块链的某个节点遇到网络问题、硬件故障、软件错误或被黑客控制,均不会影响系统以及其他参与节点,确保局部出现问题后整体网络不受影响。
3.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是运行在可复制、共享的账本上的计算机程序,它不仅可以自动执行,更是系统的参与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绝对可信的人,负责临时保管你的资产,并且严格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规则执行操作。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等优点。
4.网状直接协作机制,更加透明。区块链以对等的方式把参与方连接起来,参与方职责明确。
由于区块链技术早期主要服务于比特币,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性能和扩展性不能满足要求。性能问题主要表现为吞吐量及存储带宽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支付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数据越来越大,对普通电脑存储的负担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的要求会逐渐背离去中心化的设计初衷。
二是数据隐私和访问控制有待改进。对于比特币而言,通过阻断交易地址和地址持有人真实身份的关联,达到匿名效果是够用的。但区块链如果要承载更多业务,比如实名登记资产、智能合约在不了解合同信息的情况下讲解执行,解决方案尚未成熟。
三是治理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公有链不能关停,错误修复就会异常棘手,一旦出现安全漏洞,会非常致命。
区块链应用在中国走过不少弯路。虽然目前优缺点并存,但仍在不断发展演进中,有可能成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兴技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区块链市场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qukuai/9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