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已经傲然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大国。这离不开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添砖加瓦,也离不开新中国历史上十二位外交部长为中国大国外交所作出的贡献。

那么,新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位外交部长分别都是谁?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外交智慧,又在共和国的外交史上留下过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一键三连,点个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们为您讲述的最大动力!
新中国历史上的首任外交部部长,是共和国历史上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务院(国务院前身)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统筹兼顾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内政和外交工作。

(周恩来)
在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不久,周恩来便随同毛主席一起远赴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经过两个月艰苦卓绝的谈判,中苏两国最终达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份条约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外部援助,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多次代表新中国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然而,无视中国人民警告的美国率领联合国军悍然跨过三八线,抗美援朝战争就此爆发。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周恩来负责与美国的停战谈判工作,为新中国的利益做出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最终成功促成1953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定》的签署,朝鲜战争至此结束。

朝鲜半岛的硝烟弥散后,周恩来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为成立之初的新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交局面,使中国免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包围和封锁。在此期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了亚非拉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同。直至1958年,因国内工作的需要,周恩来才辞去了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职务,转由陈毅担任,周恩来堪称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

(陈毅)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外交部长,是我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的陈毅。陈毅虽然是军人出身,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便主要转向国内政务工作。1954年,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经常陪同周恩来进行外交出访,成为了周恩来开展外交工作的左膀右臂。1958年,陈毅正式担任新中国外交部部长一职。
陈毅在就任外交部部长后,立刻着手起了我国外交事业的专业化建设工作,创办了外交学院为新中国培育了大批青年外交人才。此外,陈毅在就任外交部部长期间,负责了中国同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与中国临近接壤国家的边境谈判工作,奠定了今天中国的主要国家版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也保障了亚洲秩序的和平与稳定。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期间,陈毅在外交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严厉驳斥了苏联方面提出建立“联合舰队”与“长波电台”等有损中国利益的要求,使中国的国防独立自主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任外交部长,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青年才干的杰出代表:姬鹏飞。

(姬鹏飞)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姬鹏飞便被派往东德,担任我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交大使,是新中国所有驻外大使中最年轻的一位。周恩来十分欣赏姬鹏飞的才干,1955年姬鹏飞就被提拔为新中国的外交部副部长,成为了周恩来在外交工作中的左膀右臂。
1972年初,陈毅因病逝世,姬鹏飞接替了陈毅外交部部长的职务,主持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阶段,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批日商来华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在1974年之后,姬鹏飞不再担任外交部部长的职务,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他仍然协助邓小平,开展针对香港历史问题的中英谈判,成功促成了香港的回归。
新中国的第四位外交部部长,是照片《乔的笑》中的主人公:乔冠华。

(乔冠华)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乔冠华便投身外交工作,长期担任我党驻香港新华社记者,撰写国际新闻评论,其文采十分受毛主席、周恩来二人的赏识,与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并称为“南北二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担任新中国外交部国际新闻局局长,负责中国对外新闻的报道。朝鲜战争期间,乔冠华担任李克农的谈判助手,成功促成了朝鲜战争期间《板门店停战协定》的签署。1954年,乔冠华随同周恩来、陈毅两度出席日内瓦会议。1969年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后,乔冠华代表我方与苏联开展谈判,据理力争的乔冠华一度让谈判桌对面的苏方代表感到理屈词穷。

20世纪70年代,乔冠华主要负责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谈判工作。1971年,联合国正式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笑容也被记者拍摄了下来,成为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著名画面。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位外交部部长,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外交事业的奠基人黄华。

(黄华)
黄华从事外交工作的时间也很早,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后,黄华立刻着手起了接管蒋介石政权外交事务的各项工作,为我国的外交部成立设计了基本运作框架。1954年,周恩来远赴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期间,黄华从始至终陪伴在周恩来总理左右,协助周恩来从事各项外交工作。
1960——1970年,黄华辗转世界各国,先后担任中国驻加纳、埃及和加拿大外交大使。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黄华担任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常驻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代表。

1976年12月,黄华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部长,接任后的黄华立刻对过去外交领域中的左倾错误予以了纠正,开创了共和国外交的全新历史局面。1978年,黄华主持负责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签署,并且成功促成了中美两国的建交。1979年初,黄华陪同邓小平出访美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国土。1982年,黄华辞去了自己的外交部部长职务。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位外交部部长,是成功促成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开展和平谈判的吴学谦。

(吴学谦)
新中国成立后,吴学谦长期担任我党对外联络部部长一职,主要负责党务方面的外交工作。1982年,黄华在辞去外交部部长职务后,对外交涉经验丰富的吴学谦接替了他的职务。
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开展和平谈判的关键时期,彼时刚刚获得英阿马岛战争的英国踌躇满志,访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甚至提出了“以主权换取治权”的荒谬要求。对于英国提出这一有损中国利益的外交要求,吴学谦予以了严厉的驳斥,最终促使英国承诺将香港地区的主权悉数归还给中国,为1997年香港的回归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六位外交部部长,是确立香港涉台基本原则的钱其琛。

(钱其琛)
早在1955年,钱其琛便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担任工作。改革开放后,钱其琛被提拔为外交部副部长,在中英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充当黄华、吴学谦的左膀右臂,成功促成了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展和平谈判的圆满结束。
在香港回归之后,香港和台湾之间的经贸往来成为了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钱其琛参与制定了香港涉台基本原则,在捍卫国家主权尊严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香港的繁荣,他确立的香港涉台基本原则被后世概括为“钱七条”。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七位外交部部长,是推动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往来的唐家璇。

(唐家璇)
从1988年开始,唐家璇便长期担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为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唐家璇在主持新中国的对日外交工作过程中,向来以强硬著称。唐家璇在发现日本历史教科书篡改二战史的问题后,立即和日本方面提出了严正交涉,最终促成日本当局不得不对教科书进行整改和修订。
此外,唐家璇还主持了中国同越南就北部湾、南海西沙群岛开发问题的交涉工作,在捍卫中国海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促成了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八位外交部部长,是曾经在公开场合愤怒驳斥美国“人权提问”的李肇星。

(李肇星)
从20世纪90年代始,李肇星长期担任新中国驻美国外交大使,在处理中美外交事宜的过程中,李肇星向来以强硬著称。在一次外交记者会上,美国公然以人权问题对中国发难,不料遭到了李肇星的驳斥,李肇星说道:“我是1940年生的人,我经历过饥荒,知道什么是挨饿,知道让老百姓吃饱饭,就是最大的人权!”
在台湾问题上,李肇星的表现也十分强硬,他多次以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身份警告别有用心之人,以武拒统是死路一条。因为其出色的外交能力和犀利的言辞,李肇星十分受到外交界青年才干的崇拜和喜爱。
新中国的第十位外交部部长,是在美国外交界被称之为“杨老虎”的杨洁篪。

(杨洁篪)
20世纪80年代始,杨洁篪便在新中国驻美大使馆长期担任工作。2001年,杨洁篪被正式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驻美大使。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杨洁篪四处奔走,据理力争,在捍卫中国国家主权的同时,促成了此时的和平解决。
2007年,杨洁篪正式担任中国外交部部长,在任期间成功促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协定的签署和2011年中日钓鱼岛事件的和平解决,为新中国的大国外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21年,已经辞去外交部部长的杨洁篪出席中美阿拉斯加会议,以强硬的表态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指责美国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从实力的角度同中国进行对话,阿拉斯加会谈由此成为了21世纪中国外交史上最令人振奋人心的时刻。

在杨洁篪之后,中国的第十一任、第十二任外交部部长分别是王毅和秦刚,他们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贡献,堪称有目共睹。人们从中国的外交领域亲身体悟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从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而生活在和平与幸福时代的我们,就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奋斗者和引路人!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24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