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网信北京”订阅哦!
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通州,可是在咱们前海东沿却立着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八个大字——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积水潭和大运河又有什么渊源呢?
家住颁赏胡同的张亚群先生,多年来一直研究什刹海的历史文化,对什刹海的前世今生颇为了解。张亚群先生解释,积水潭作为大运河(当时叫漕运)的终端码头是在元代的时候,原来大运河只到通州,南方运过来的粮草、布匹、瓷器等物资只能通过陆地运到大都城。这样花费比较大,所以需要通过水运来解决运输问题。
为什么选择
积水潭
作为大运河的终端码头呢?
因为在当时积水潭的水域面积是相当大的。它东起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西至西直门外。如果作为终点码头,它的承载量在当时的大都城算是最好的。于是水利专家郭守敬奉诏修建通惠河,自此从南方来的漕船可以直抵积水潭。兴盛时每天进港的漕船多达二三百艘,每年运进漕粮达三四百万石。元代诗人王冕有“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当年积水潭港的盛况。
漕运的兴盛,推动了整个积水潭地区(即现在的什刹海)的经济发展,鼓楼西大街为大都城商业贸易业的中心,鼓楼一带还汇聚着众多的市场。
漕运为什刹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更多的是各种文化现象在这里的交融,促成了什刹海文化的多元性。这里不仅有皇家文化、宗教文化、王府文化、商贸文化,还有名人文化、闾巷文化、水域文化以及带有什刹海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
什刹海
为什么叫什刹呢?
家住小金丝胡同的传统文化研究者屈祖铭先生说:“什”是什锦的什,代表多的意思,像我们吃的素什锦,就是说这个菜里头有很多东西凑成的,所以叫什。“刹”是庙的意思。“什刹”是表示什刹海宗教场所多的意思,大致数一下有120余座。什刹海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私人的宗祠、家庙等。在什刹海有影响力的寺庙有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拈花寺、护国寺、广福观、什刹海清真寺、“古西教堂”等。
到了明宣德七年(1432),诏令皇城东墙东移,将原流经东墙外的一段通惠河河道圈入皇城之内,漕船不得驶入皇城,积水潭失去了港口的功能,京杭运河北端的码头改在城外大通桥畔。积水潭失去港口地位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优美的水资源环境,吸引了众多官宦权贵环湖修园建第,不同宗教也建造寺庙庵观,文人墨客、商贾庶民,纷至沓来,纵游其间,或修禊、或雅集、或闲赏,成为京城著名民俗风情荟萃之地。
现在积水潭一分为三,西海、后海和前海,统称为什刹海,什刹海作为北京最有特色的人文景区,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7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