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有80%以上的受访者自述有过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在头条、知乎平台的问答栏目,收到较多的问答是类似于“很笨的人,如何坚强的活下去?”“生活真的太难了,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吗?”……
许多人对生活茫然,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对自己否定,对他人迎合,在自己的世界里挣扎,甚至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究竟是什么支配着我们的心情?为何有些人却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有趣的心理学书籍,书中郁郁寡欢的蛤蟆先生,通过10次的心理咨询,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心情密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以浅显有趣的方式,把读者徐徐带入,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跟随蛤蟆先生一起解开心中的郁结。
书中,苍鹭医生给了蛤蟆先生一个自察工具——人生坐标四象限方法,帮助我们梳理自己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和观点,而正是这样的态度和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什么是“人生坐标四象限”呢?
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两个问题来思考:
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苍鹭医生将这些想法分成四个组合放在坐标上,即:
第一象限:我好;你也好。
第二象限:我好;你不好。
第三象限: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四象限:我不好;你好。
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平时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看法,你就会找到自己处于哪个象限。
比如说我自己,常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也不会社交,号召力和影响力也不行。 而身边的朋友,做事总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信手拈来,把事业和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舒服。
对照一下,我发现自己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这样的心态让我总是不自信,比较依赖,常常需要别人的鼓励才能完成一些事情。
“我好,你不好”的类型,这种心态的人非常自负,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对人也总是打压鄙视,与这样的人相处,会常常觉得压抑,被挑剔,被指责。
“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类型,属于消极悲观主义,看任何人和事物都只关注缺点,满是负能量和抱怨。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两种人,趁早断交,这样的人以消耗掉对方为己任,让人陷入自我怀疑中难以自拔。
“我好,你也好”这种类型的人,是善于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懂得扬长避短的,与这样的人相处,我们会觉得放松愉悦,受到赞美和鼓励,让我们自信,并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那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我好,你也好”的状态呢?
苍鹭医生详细地讲了三种人生状态,这三种状态的形成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01.儿童自我状态
孩子从出生到三四岁时,在察言观色和试探中,学习调整他们的基本行为,塑造了人格的雏形,形成了愤怒、悲伤、恐惧、顺从、依赖的基本情感。
02.父母自我状态
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判断是非对错的方式,让我们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 这种状态就象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审判别人或者自己,常常显示出挑剔、纠错、批判的行为。
03.成人自我状态
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能将知识和技能为己所用,不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现状来决定要怎么做。
这个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每种状态呈现出来的多少,就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让“成人自我状态”占重要位置,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接纳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塑造全新的自己。

苍鹭最强调的一点是:“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我们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而不是归咎于父母或者别人,才能找到指引我们情绪的方法。
让我们打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同蛤蟆先生一起,通过10次的咨询,学习在生活中自我觉察,表达愤怒、倾听自己和他人。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加信心,心情愉悦,让焦虑和抑郁走开。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9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