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渔歌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家长国学堂,今天我们学习龚自珍的《秋心》(其一),感秋心,招秋魂,望秋星,觅秋月,思穿越千古之幽情。
秋心
龚自珍
秋心如海复如潮,
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
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
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
长天一月坠林梢。
[疏译]
秋心如海复如潮,
秋心彭湃如海如潮
但有秋魂不可招。
但忧秋魂难以返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
郁金馨香犹在手臂
亭亭古玉佩当腰。
亭亭古玉仍佩在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
气寒西北何人宝剑
声满东南几处箫。
响彻东南几处洞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
无数明星硕大灿烂
长天一月坠林梢。
长天一月坠落林梢
[解读]
何谓秋心?一“愁”而已。秋心,就是秋日之心,也是悲愁伤感之情。
《秋心》三首,是龚自珍的一组七律,既为亡友招魂,也为自己悲伤;《秋心》其一,在三首中最为出色,是龚自珍的抒情代表作。
这首诗开篇直截了当,首联直接写诗人内心的彭湃:“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秋心彭湃如大海如巨潮,为什么呢?只因为亡友的秋魂难以招回。英魂飘荡在天地间,却无法招回,这让苟活于人世间的我如何忍受?
颔联“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借用楚辞的借喻手法,以“香草”、“美玉”来比喻亡友的高洁人格,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如郁金香般的馨香还留在手臂,如古玉般的温润还佩戴在腰间,但友人却永远无法见到了!
颈联“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既是缅怀往事,也是想象未来。这几位好友都是雄才大略之人,他们有着相同的到西北边疆挥剑建功的抱负,有着一样的到东南沿海吹箫隐逸的理想,而今友人相继逝去,知音同道难觅,又有谁与我一同去挥剑或吹箫呢?
尾联“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由悲伤转为激愤:无数的明星招摇一般挂满天空,它们既硕大,又灿烂,但是长空中一轮明月已然坠落在林梢。这样的明星再多,能奈这漫漫长夜何?就像现实的中国一样,小人得志,英才陨落,大好神州何时才能走出这无边无际的黑夜?想到这里,不由得悲从中来,愁上心头,回到开头一句:秋心如海复如潮啊!
龚自珍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跌宕。他以天纵奇才,一生苦学精研,才学惊人。从小随母亲学诗文经史,12岁上随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15岁上就诗集编年,20岁出头写下的《明良论》连段玉裁都为其赞叹不已。可是凭着他的才学,他的科举之途愣是走得异常艰难。乡试考了三次,26岁才中举人;会试考了六次,38岁才中进士;中了进士,主考不待见,又把他打到末等边缘化。后来的仕途,因为其独立特行,疾呼变革,又不断犯忌,也就走得更加颠簸,最后只能辞官离京,而离京两年后就暴死于家中,年仅50岁。
他的一生中,遭遇最多的是杜甫所说的“世人皆欲杀”,却很少遇到杜甫那样的“吾意独怜才”。所以这首《秋心》,既是悼念亡友,也是自悼,但其内涵沉重,意境深远,实则成了大清王朝乃至中华帝国的挽歌。
龚自珍的思想和作品,在生前知音稀少,但到了晚清,却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人身上大放异彩。相信在中国的未来,它们将有更大的价值。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升。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微信号:jzgxt2014。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发布者:币侠,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hhf.com/baike/5338.html